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及建设内容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与湖南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土木类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1”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制订培养标准,联合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一体化”的方法编制培养方案, 以培养具有“实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重应用”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具有辐射作用的土木类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1、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融合知识能力模块
以深化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结合土木工程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的需求,参照土木工程行业执业资格(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标准,对土木工程领域知识和能力进行分解、融合,构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知识能力模块,贯穿到各类实习、实训、实践和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2)建立双导师制度
对学生实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可以选择从事建筑、结构、施工、造价等专业领域的企业导师,为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最多所带人数不超过四人,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学生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进行。并且规定学生每年跟随企业导师在工程一线时间不少于2个月。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结合校企各自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湖南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人员执业经验丰富、从业领域广的特点,采取多项措施,构建一支行业经验丰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涵盖从业领域宽广的指导教师队伍。
(4)突出开放式、实战性特色
基地全年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各类实习、实训、设计、校外实践以及创新性实验。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咨询工作。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结合湖南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实际工程项目。学院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为企业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技术难题。
(5)完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
对开放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有效教学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行进探索。建设能力模块下的实践环节综合评价机制,按逐级达标要求,建立多元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6)构建具有辐射作用的土木类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在整合校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制订培养标准,联合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一体化”的方法编制培养方案,实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双赢。力求建设满足土木类专业学生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大型开放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2、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小组,形成学院领导为组长,企业专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机制,全面负责规划周期内的基建项目的领导工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价标准和教学效果总结机制等。
(2)管理保障措施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完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培养培训中心负责人——指导教师”的三级基地管理架构,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细则》,明确管理机构各岗位职责及其考核办法,定期考核,确保基地正常、有序、高效运转。并调整学校的人才政策、人事政策、科研政策和成果转化政策,使之有利于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展。
(3)经费及设施保障措施
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企业提供场所及设备设施,并确保能满足基地正常运行。
通过加大教研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通过设立聘请企业教师专项基金,用于从企业聘请教师或导师,保证人才培养计划师资需求。通过设立专业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通过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顶岗实践需要。
(4)师资保障
建立有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除设置教学型教授外,工程类学科将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作为职称聘任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作出调整,以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必要的激励。加大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并按需求设置若干专项奖励资金,对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对聘请为企业导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给予一定的待遇。
3、建设进程、预期成效
(1)建设进程:
2014年6月~2015年6月 完善基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基地软硬件相关设施
2015年7月~2016年12月 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及管理、教学效果的反馈及分析
2016年1月~2017年6月 基地教学经验的总结及汇报
(2)预期成效:
1)构建体现土木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知识能力模块。
2)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制订培养标准,联合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1”模式下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建设一个满足土木类专业学生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大型开放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