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中期检查自查报告
(2011-2013年度)
南华大学是省内较早开展土木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具备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建筑与土木工程以及项目管理专业硕士授予权。2012年新增“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学科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在“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的支持下,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科现有教师103人(新增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5人(新增3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41人(新增2人)、博士28人(新增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1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5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岩土工程师15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15人(新增3人),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10人(新增2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3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兼聘院士2人(张楚汉、计亮年)。资源条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2011~2013年度新购仪器设备534.8万元,新增实验室面积600平方米。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稳步上升,2011~2013年度新增国家自然级课题14项、部省级科研课题34项,新增纵向经费达到1056万元,新增横向科研经费(含设备)达到1.4亿元。科研成果转化5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400余万。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第一部分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中期任务完成情况
1、完成或超额完成的指标情况
2012~2013年度,学科共获建设经费625万,其中省教育厅拨款75万元,国拨经费400万,学校配套150万,使用情况见表1。经过两年建设,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引进和培养博士5人,归国留学人员1人,出国留学前培训2人,依托学科平台申报校级创新团队3个。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稳步上升,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产学研结合发挥了明显效益,科研成果转让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00余万元。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两年来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新增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4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资源条件进一步改善,新购仪器设备399.8万元,新增专业实验室面积600平方米。整体上达到,部分项目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详见表2)。
表1 学科经费使用情况
序号 |
项 目 名 称 |
经费(万元) |
比例(%) |
备 注 |
1 |
购置仪器设备 |
534.8 |
76.4 |
|
2 |
购置图书资料、网络建设 |
9 |
1.1 |
|
3 |
学科梯队建设 |
33 |
3.9 |
|
4 |
学术交流 |
40 |
4.7 |
|
5 |
科学研究 |
76 |
8.9 |
|
6 |
结余 |
157.2 |
18.5 |
|
合 计(万元) |
850 |
表2 中期任务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 |
任务书指标 |
中期检查完成情况 |
学 科 队 伍 |
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3个,校级教学创新团队2~3个。 |
2012年,学科共申报并获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 |
培养或者引进2~3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培养3~8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或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才。 |
申报湖南省“百人计划”1人,其他人才工程项目2人。新晋升教授3人,归国留学人员1人,出国留学前培训2人。 |
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60%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基本取得博士学位。 |
新增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新增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 |
科 学 研 究 |
年均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7项,。力争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或国防重大科研项目1~2项。 |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7项,新增部省级科研课题34项,新增纵向经费1056万元。 |
“十二五”期间承担横向课题20~30项,产学研示范基地合作项目年经费8000万元以上,“十二五”末突破1亿元。 |
承担横向课题21项,合同经费1.4亿元。 |
“十二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4~5项;年均发表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不少于20篇。年均申请发明专利2~3项。出版著作2~3部。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45篇,获授权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3部,出版教材9本。 |
人 才 培 养 |
建设期间,力争实现在全国主要省市按一本招生,招生规模400~500人/年,湖南省优秀毕业生超过13人/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奖不少于6人次。 |
2012年度,南华大学获批成为一本招生高校。三年来,学科共招收本科生2310人,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9%;组织参加挑战杯22人次,参加结构模型大赛24人次。 |
硕士生招生80~150人/年,争取“十二五”期间获得湖南省优秀研究生论文2~5篇。 |
三年来,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8人,学科队伍中导师指导研究生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
培养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2~4名。 |
2012年度,谢水波教授被推荐参加国家教师名师评选,2013年度推荐段志勇博士参加湖南省“百人计划”评选。 |
“十二五”期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5项。 |
新增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 |
资 源 条 件 建 设 |
建设部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2个。 |
新增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 |
建设省级实习基地2~3个。 |
新增校级大学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项目2个(中核河北岩土公司、湘核建)。 |
新增实验室面积1500m2;新购仪器设备1500万元。 |
新增实验室面积600m2,新增仪器设备399.8万元,新增研究生机房150 m2。 |
新增国家特色专业1个。 |
获批新专业2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路桥与渡河工程)。 |
2、未能如期完成的指标情况及原因分析
整体上说来,中期指标基本完成,建设期内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但在人才引进和学科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压力,建设期内,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培养领军和拔尖人才。
第二部分 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进展
通过3年的建设,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队伍不断壮大,新晋升教授3名,新引进和培养博士5名,依托重点学科新建校级创新团队3个,新增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与申报时相比,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详见表3。
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铀矿冶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参加了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学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新增国家级课题14项,新增部省级科研课题34项,新增纵向经费1056万元。新增横向科研课题(含设备)21项,总经费达1.4余亿元。
表3 学科团队情况
|
正高职称 |
副高职称 |
中级职称 |
具有 博士学位 |
具有 硕士学位 |
2011年1月 |
22 |
39 |
26 |
23 |
50 |
2013年12月 |
25 |
42 |
29 |
28 |
53 |
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铀尾矿(库)中铀在地下水中的化学-生物稳定性控制、(放射性)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修复”、“铀尾矿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耦合模式及数值模拟”和“铀矿井通风尾气多组分放射性核素气固耦合大气扩散模式及数值模拟研究”等课题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处于该领域学术前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集工艺、通风除尘和物料输送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提升和拓展。在变工况气力输送与物料回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取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立式烟丝在线回收装置(ZL2012-2-0019185.7)”、“卧式烟丝在线回收装置(ZL2012-2-0019227.7)”以及“环境吸尘箱(zl201220351454.x)”,这些技术在“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联合工房除尘、排潮、风力送丝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都宝卷烟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除尘系统采购及安装”、“江西中烟工业有限公司赣州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联合工房除尘排潮系统”等项目得到利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型识别功能天然高分子基吸附剂的研制和成套技术的开发,已完成小试。研发了新型复合絮凝剂,研究其水处理过程化学和作用机制,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已得到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研究了突发性重金属污染应急机制和技术,为湘江流域潜在的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技术储备。
完善了青年教师成长导师负责制,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协助指导研究生过“科研关”;每位青年教师必须在相关实验室工作一年。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究访问,1名教师从国外访问研究回来,2名教师参加出国前语言培训。
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结构模型大赛,申报研究生创新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4项。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第三部分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主要合作单位(学科成员郭长青、毕忠伟)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2、人才培养取得较好成效,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4项,新增“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3、新增国家级科研课题7项,部省级科研课题7项,新增纵向经费981万元,新增横向经费(含设备)1.4亿元。科研成果转化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00余万元。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专利6项。